1. 番禺院区/
  2. 海珠广场院区/
  3. 盘福院区

020-84427034

孩子牙齿的谣言千万不要再信了——帮您避开误区,为孩子打下健康“齿”基

发布时间:2025-08-15 21:49:26

一、乳牙护理类谣言
谣言1:乳牙不重要,反正会掉!

在不少家长心中,乳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“临时牙齿”,迟早会被恒牙替代。所以当孩子乳牙蛀了、黑了、甚至掉了,也没放在心上,觉得“熬一熬就长新牙了”。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。

真相:乳牙虽会脱落,但极其重要

乳牙的学名叫“乳牙列”,共20颗分别是上下左右各5颗(切牙、尖牙、磨牙)。乳牙从孩子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,到2岁半左右长齐。乳牙大多从6岁开始逐渐替换成恒牙,12岁左右完成替换。乳牙要陪伴孩子长达6~12年之久。也就是说,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,乳牙几乎都在“坚守岗位”。

乳牙不仅负责孩子的咀嚼、发音和面部发育,更是恒牙顺利萌出的“引路人”。如果乳牙早早掉了,恒牙就可能“迷路”——长歪了、卡住了,或者没有足够的空间长出来,甚至完全长不出。此外,乳牙疼痛还会影响孩子进食、睡眠和情绪,降低生活质量。

建议

早预防:从乳牙萌出起每天刷牙两次,使用儿童牙膏(含氟量适宜),每半年一次口腔检查。

早发现、早治疗:发现牙齿变黑、咬东西痛等情况要及时就诊,乳牙龋坏可以补或做根管治疗,千万别任由其坏掉。

控制饮食习惯:避免频繁吃甜食、夜奶、奶瓶含着睡觉。

引导口腔习惯:不吮指、不舔牙、不咬嘴唇,避免口腔发育异常。

小结:乳牙虽“临时”,但责任重大!

乳牙不是一次性用品,而是影响孩子全口恒牙健康与颜面发育的“第一颗多米诺骨牌”。守住乳牙健康,就是为未来几十年的口腔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
不要让“反正会掉”的错误观念,害了孩子一生的笑容!

谣言2:乳牙坏了就拔掉!

很多家长在听说孩子乳牙蛀了,第一反应是:“拔了就好了,反正迟早会掉。”听起来好像很“干脆利落”,其实却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口腔问题!

真相:乳牙不能随便拔掉!

乳牙并不是想拔就拔的“临时牙”,在儿童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每颗乳牙都有其特定的脱落时间和功能,如果在恒牙萌出前过早丢失,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。

为什么乳牙不能轻易拔?

 

乳牙是恒牙的“导航灯”

恒牙在乳牙的下方慢慢发育,并沿着乳牙根部的路径“找到出口”。如果乳牙被提前拔除,恒牙可能会迷路、偏位,甚至长不出来。

过早拔牙可能导致牙列乱

乳牙早失后,邻近牙齿会“倒向空位”,挤占恒牙应有的空间,结果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、牙列拥挤,日后需要正畸治疗(戴牙套)才能纠正。

影响咀嚼与发音

乳牙尤其是磨牙,承担咀嚼功能。一旦缺失,孩子吃饭困难,影响营养吸收。部分发音也需要牙齿参与,早失可能造成说话不清楚。

影响颜面发育和外貌

长期缺牙可能使颌骨发育不足,面部出现不对称或“凹陷脸”影响美观与自信。

哪些情况考虑拔除乳牙?

虽然乳牙应尽量保留,但也有少数情况可考虑拔除:

  • 乳牙松动明显、已接近自然脱落;

  • 根尖感染并有脓肿,影响恒牙胚;

  • 乳牙滞留,影响恒牙正常萌出;

  • 无法修复的严重龋坏(但也应在拔后及时装置间隙保持器)。

拔牙≠结束治疗!如果不得不拔除乳牙,一定要评估是否需要安装间隙保持器,避免日后恒牙长歪!

建议:专业口腔科医生判断乳牙去留

  • 别急着拔!先找专业口腔科医生判断乳牙病情和替换时机。

  • 重视每一颗乳牙!尤其是后牙(乳磨牙),使用时间长、咀嚼功能强,绝不能轻视。

  • 定期口腔检查(每半年1次),及时发现和处理乳牙龋齿。

  • 从小建立口腔卫生习惯,控制饮食糖分:减少龋齿发生。

小结:“乳牙坏了就拔”毁了孩子一口好牙!

  • 乳牙虽会脱落,但不是“可有可无”的角色。随意拔除乳牙,看似省事,实则埋下恒牙畸形、牙列紊乱、颜面发育不良的隐患。

  • 科学治疗、保留乳牙到自然替换,是呵护孩子口腔健康的正确方式。

二、刷牙和牙膏类谣言
谣言3:孩子小,不需要刷牙!

家长1:宝宝刚长牙,刷牙多麻烦啊!

家长2:才几颗牙,刷了也没用!

家长3:没有吃糖,怎么会蛀牙?

许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,常常忽视口腔护理,误以为“等大点再刷牙”也不迟。其实,这种观念造成幼儿龋齿高发。

真 相:第一颗乳牙萌出,开始刷牙!

 

为什么乳牙期坚持刷牙特别重要?

 

  • 乳牙更容易蛀!

乳牙的牙釉质(牙齿最外层的“护甲”)比恒牙更薄更脆弱,钙化程度低,抗龋能力差。一旦口腔中细菌利用食物残渣产酸,就更容易腐蚀乳牙表面,快速形成龋洞。

  • 蛀牙进展快,孩子却常无明显症状

乳牙龋齿早期往往无痛无感,但发展迅速,很快会波及牙本质、牙髓,导致剧烈疼痛,甚至根尖感染、面部肿胀。更严重的是,乳牙根部正下方就是恒牙胚。如果乳牙龋坏感染发展至根尖炎,可能会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,导致恒牙萌出异常、发育畸形,甚至缺失!

  • 不刷牙=给细菌建“老巢”

口腔里最常见的致龋菌喜欢“黏”在牙面、牙缝,吃糖产酸,腐蚀牙齿。如果不刷牙,这些细菌会形成牙菌斑、牙垢,像“贴膜”一样附着在牙齿表面,普通饮水和漱口根本无法清除。而儿童的自我清洁能力不足,必须依赖家长每日帮刷、监督,否则就是在放任蛀牙悄悄发展。

建议:刷牙能帮助形成“抗龋环境”

  • 物理清洁:清除牙面、牙缝残渣,减少细菌繁殖空间

  • 使用含氟牙膏:强化牙釉质,抑制细菌产酸,提高抗龋能力。

  • 建立清洁习惯:帮助孩子形成口腔卫生意识,从小养成良好刷牙习惯,为恒牙期打下基础

谣言4:每天刷一次就足够了!

家长1:孩子早上刷牙就行啦!

家长2:晚上不刷牙也没关系。
家长3:他吃得清淡,又不是天天吃糖,刷一次就够了吧?

很多家长或孩子都觉得每天刷一次牙已经很努力了,但事实上,这种做法远远不足以预防蛀牙,尤其对儿童来说,更是危险的习惯。

真相:每天至少刷牙两次,早晚不能少!

 

为什么刷“一次”远远不够?

 

  • 儿童口腔更容易形成牙菌斑

儿童牙齿表面钙化程度低,牙釉质更薄、更脆弱,容易被酸腐蚀。吃完东西后,如果牙齿没及时清洁,牙菌斑(细菌+食物残渣)很快就在牙面形成。牙菌斑形成时间仅需12-24小时,不及时刷牙,就会固着变硬,最终形成牙结石。一天刷一次根本不足以清除不断产生的牙菌斑,更别说防止蛀牙了!

  • 睡前不刷牙 = 放任细菌“狂欢一整夜”

夜间口腔自洁能力最差,唾液流速显著下降(减少约80%)。如果晚上不刷牙,孩子牙缝、牙面残留的淀粉类食物(如米饭、面包、饼干)就成了细菌的盛宴。细菌不断发酵产酸,持续数小时侵蚀牙齿。尤其是乳牙咬合面凹凸不平、邻面接触紧密,更容易残留食物,晚上不刷牙=蛀牙“高发黄金时段”完全不设防!

  • 孩子饮食结构高频、含糖多

儿童每天会吃4~5次甚至更多,包括三餐、加餐、水果、奶制品、小零食、饮料等。每次进食后口腔环境都会变酸,需要1小时以上才能恢复中性。如果只刷一次牙,就无法抵御多次进食后酸性环境对牙齿反复伤害,更容易出现“多发龋”。

建议:儿童刷牙应遵循“2+2”原则!

  • 早晚各刷一次,特别注意晚上刷牙后的“清洁之夜”。

  • 每次刷牙至少2分钟,确保每颗牙齿都被清洁到,尤其是后牙和牙缝。

小结:每天只刷一次牙?远远不够!

  • 孩子的乳牙娇嫩、易龋、刷牙能力不足,一天刷一次远远不够。

  • 每天早晚各刷一次,才是守住“第一口牙”的黄金守则。

  • 乳牙萌出开始,给孩子建立规律刷牙、科学护牙的好习惯,不仅是预防蛀牙,更是为孩子一生的口腔健康打基础!

三、饮食与龋病误区
谣言5: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龋齿!

家长1:孩子很少吃糖,怎么还蛀牙?

家长2:平时不吃巧克力,牙还坏了?

家长3:我控制饮食很严格,是不是不用担心龋齿了?

许多家长坚信“不吃糖=不蛀牙”,但现实是很多从不吃糖的孩子依旧会蛀牙!所以,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常见但极具误导性的谣言。

真相:龋齿的成因不止:“吃糖”

龋齿(蛀牙)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涉及4大因素:食物、致龋细菌、宿主、时间。

“糖”知多少

 

 

  • 健康危害

过量摄入游离糖过量会导致:体重增加、龋齿、代谢综合征等问题。

  • “减糖”的核心指向

实质是减少游离糖摄入,尤其是减少添加糖。重点控管对象是含糖饮料。

建议:减少游离糖,预防龋齿

小结:不吃糖≠不会蛀牙!

  • 蛀牙不是“糖吃多了”那么简单。只要吃东西、细菌存在、清洁不到位,龋齿就有可乘之机。

  • 正确的做法是:控制吃的内容,更要控制吃的频率;刷牙、用氟、定检查,才是防蛀牙的科学路径!

谣言6:牙齿不痛就不用看牙医!

家长1:孩子牙齿都不痛,应该没问题吧?

家长2:牙医不是治病的吗?没症状也要去?

家长3:等他喊疼了再带去看就行。

这种观念,误导了很多家长。结果就是:孩子一开口喊痛时,蛀牙已经非常严重,甚至需要做根管治疗或拔牙了。

真相:牙齿不痛≠健康!

牙齿由外到内有三层结构:牙釉质(最外层,无神经)、牙本质(中层,略敏感)、牙髓(内层,控制疼痛感知)。

早期龋齿没有疼痛感,但会渐渐影响牙齿结构。定期口腔检查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。

建议

  • 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,尽早发现龋齿,防止龋齿进一步扩展。

  • 如果发现蛀牙,不要等待疼痛出现,及时治疗。

四、口腔习惯及矫正类误区
谣言7:孩子咬指头、咬嘴唇没关系!

家长1:他只是偶尔吸吸手,不碍事吧?

家长2:咬下嘴唇是孩子紧张,不用管。

家长3:反正又不痛,不严重就不改了。

很多家长将这些“口腔小动作”当作无害的生活习惯,但实际上,它们很可能在悄悄破坏孩子的牙齿和颜面发育!

真相:咬指头、咬嘴唇是“口腔不良习惯”

长期的咬指头、咬嘴唇等“口腔不良习惯”,会对牙齿排列、颌骨发育、咬合关系甚至外貌造成不可逆影响!

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

常见口腔不良习惯包括:咬手指/拇指、咬下嘴唇/舔唇、咬笔头/毛巾/衣角、吐舌、舔牙、张口呼吸、单侧咀嚼、长时间用安抚奶嘴或奶瓶等。

这些动作若持续超过3岁以上仍存在,就不再是“自我安抚”,而是可能引发口腔结构异常的风险因素。

建议

  • 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,及时纠正不良习惯。

  • 如果不良习惯持续,可以寻求牙医或专业口腔医生的帮助。

小结:及时纠正口腔不良习惯!

  • 不良口腔习惯,看起来是小事,实则“牙齿+颜值+心理”全受影响!

  • 保护孩子牙齿,从纠正“小动作”开始。

  • 别等龅牙、开咬、嘴突、面型异常都出现了,才后悔没早管!

  • 及早识别 + 温和引导 + 专业支持,让孩子拥有整齐牙齿、健康咬合、美丽笑容!

谣言8:所有牙齿问题等长大再矫正。

家长1:还没换完牙,等全换了再说吧?

家长2:孩子现在才7岁,带牙套是不是太早了?
家长3:反正以后都能整,急什么?

很多家长对牙齿矫正存在误解,以为正畸是“青春期的事”,甚至“成人也能矫正”,于是选择观望、拖延。但事实上,很多牙齿问题在儿童期就该发现并干预,越早处理效果越好!

真相

为什么“等长大”再矫正是错的?

儿童牙齿和颌骨处于发育黄金期,这时候:

骨骼尚未完全定型,可通过引导生长来改善结构

恒牙刚萌出,空间调配余地大

如反颌(地包天),须在乳牙期/混合牙期处理,错过时机效果差、风险高

如果等到颌骨发育完成(约12~14岁以后),错颌问题可能已变复杂,可能需要拔牙、正颌手术,甚至无法完全矫正。

为什么“早期矫正”更有优势?

建议

  • 关注孩子口腔发育的“异常信号”

咬合颠倒、嘴突、张口呼吸、咬唇吐舌

牙齿排列凌乱、恒牙萌出方向不正

面型偏斜、不对称咀嚼

发音异常、吞咽方式奇怪

  • 定期口腔检查 + 正畸早期筛查

建议7岁前进行一次正规正畸评估

判断是否需要早期干预

制订个性化发育引导方案

  • 良好口腔习惯,为恒牙发育打好基础

戒除咬指、舔牙、张口呼吸等不良习惯

保持乳牙健康、避免早失导致间隙丧失

营养均衡、锻炼咀嚼力,促进牙弓发育

小结:不是长大了再整,而是小时候先看!

  • 与其日后花大钱正畸,不如从小抓好发育节奏,早发现、早干预,既省心又有效。

儿童口腔保健知识锦囊

 

牙齿清洁篇

饮食控制篇

 

 

预防干预篇

良好习惯培养篇

特殊提醒

总结

乳牙虽小,责任不小。

从“第一颗乳牙”开始,家长就是孩子口腔健康的“守门人”!

图片由AI生成